法学会
上海市法学会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上海市宝山区法学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

    2025年3月27日下午,上海市宝山区法学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陆平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将法学会作为政法战线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导法学法律工作者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要聚焦平安城区建设。要提升决策咨询服务水平,围绕维护政治安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凝聚法学法律专家学者智慧,产出针对性专业建议,强化实务研究与调研成果转化应用,畅通研究咨询意见报送渠道,服务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二是要加强法学会自身建设。要以换届为契机优化会员结构,壮大会员队伍并完善管理机制,着力集聚优秀青年法治人才,推进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创新,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三是要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各理事单位要将法学会工作纳入全局统筹谋划,支持法学会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区法学会要完善与理事单位、会员的合作联系制度,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平安宝山、法治宝山建设。

    会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调整上海市宝山区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副秘书长的方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致信、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精神、市法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精神,通报了区法学会2024年度工作总结,并部署2025年工作。

    宝山区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共26人参加会议。

    1743663540289080155.png


  • 上海市虹口区法学会与曲阳路街道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法治半月谈活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助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2025年3月28日,上海市虹口区法学会与团体会员单位虹口区曲阳路街道围绕“加强基层行政执法规范性”主题开展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法治半月谈活动。

    本次学习以专题讲座和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阶段,主讲人以“街镇行政执法风险防范与应对”为题,从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重点任务、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当前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常见规范性问题,从司法实践角度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基层工作中如何严格规范拆违工作执法程序,落实房屋注记要求,防范行政行为涉诉风险等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交流。

    下一步,在区法学会的指导下,曲阳路街道将继续聚焦社会热点案例和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法治半月谈”活动打造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普法的学习交流平台,为助力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贡献力量。

    1743663417229066394.png


  • 上海市青浦区法学会构建“综治中心+特色站点”双轮驱动模式,打造长三角法治服务新高地

    在深化基层法治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进程中,上海市青浦区法学会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综治中心+特色站点”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法治资源下沉基层,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进博会等重大战略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夯基固本,织密法治服务网络

    青浦区法学会紧扣基层法治需求,全力推进基层服务站点全域覆盖。截至当前,全区已建成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11个,覆盖所有街镇综治中心。各站点严格落实标准化建设,统一设置信息公开板,详细公示工作人员、职能任务、工作流程及联系方式,实现服务透明化、规范化。此外,依托国家会展中心区位优势,青浦区正着力打造法治地标性特色站点,形成“综治中心基础服务+特色站点专项服务”的立体化布局,进一步延伸法治触角,构建多点联动的服务格局。

    聚焦战略,彰显区域服务特色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与进博会两大国家战略,青浦区法学会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法治资源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一方面,组织法学专家、律师会员深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及进博会场馆周边,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专项服务。另一方面,针对法治资源薄弱地区,统筹全区力量开展“定制化法治帮扶”,定期选派律师会员下沉基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协同联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青浦区法学会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多方力量深度融合。基层服务站点实行“站长负责制”,由街镇政法书记担任站长,平安办主任、司法所所长任副站长,并配备专业法学团队,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通过“融入式”合作模式,各站点充分借助综治中心设施完善、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实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同时,深化“整合式服务”,将法律咨询、诉前调解、普法宣传等职能有机融合,切实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防线。

    聚力前行,擘画法治建设蓝图

    下一步,青浦区法学会将紧扣“总结提升、示范引领”主线,系统梳理基层服务站点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浦模式”。持续深化与国家会展中心的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治服务窗口;进一步健全长三角跨区域法治协作机制,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互联互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法治保障。通过多点发力、全域联动,青浦区法学会正奋力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浦、法治青浦。


  • 王涛|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法治范式转型——以DeepSeek为例

    https://mp.weixin.qq.com/s/DTnYbvPl0V43lGnuE2BOtQ

  • 智慧法治学术动态(2025年第11期总第134期)

    https://mp.weixin.qq.com/s/RUCEBXOx1BuIyemd6SA6WA

  • “体育仲裁中的特别程序—临时仲裁机制的实践与展望”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2025年3月18日,一场聚焦体育仲裁前沿领域的知识盛宴——“体育仲裁中的特别程序—临时仲裁机制的实践与展望”主题讲座,在上海仲裁委员会虹桥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上海市律师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体育仲裁与调解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协办,汇聚了业内诸多专家,共同探讨体育仲裁中的特别程序。

    1743495008220017421.png

    讲座伊始,上海市律师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卫新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对到场嘉宾和参与者表示诚挚欢迎,为讲座拉开序幕。随后,上海市律师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褚若羽律师担纲主持,引导各位特邀嘉宾展开精彩纷呈的专题演讲。

              

    1743495038323090795.png

    杭州市钱塘区政协副主席、19届杭州亚运会组委会法律事务部处长张海平,以“杭州亚运会组织和举办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及其解决”为切入点,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杭州亚运会法律事务管理的宝贵经验。她从赛事筹备的法律框架搭建、合同管理的全流程把控、知识产权保护的全方位布局,到法务团队的创新组建与高效运作等方面,详细剖析了杭州亚运会法律事务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张海平处长着重强调,要通过制度化管理确保法律事务有章可循,借助合同模板与审核机制保障合同履行,依据立法与侵权处置规则维护知识产权,为大型赛事法律工作树立专业范例。

    1743495062239034935.png

    上海市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委员、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员吴炜律师,围绕国际体育仲裁(CAS)及临时仲裁的规则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他指出,CAS源于大型运动会即时纠纷解决的迫切需求,如今已成长为独立的国际体育仲裁机构,其仲裁规则以快速、高效著称,要求在24小时内火速作出裁决。吴炜律师还分享了自己在CAS仲裁员及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岗位上的丰富办案经历。此外,针对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引入特别仲裁程序,他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实务见解。例如,即将到来的十五运赛事,因涉及港澳地区,需充分考虑法律体系差异,构建适配的体育仲裁特别程序法律框架。

    1743495087330034911.png

    上海市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副主任、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向会英,则以“中国体育临时仲裁制度建设路径”为主题展开深入讲座。她先简要回顾国际体育仲裁院(CAS)临时仲裁机制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再清晰介绍CAS的机制特征,接着对中国体育临时仲裁制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法律衔接问题。最后,向会英教授分享了她对于完善《体育仲裁规则》以及探索体育临时仲裁运行机制的深入思考,为制度建设指明方向。

    1743495119983080953.png

    上海仲裁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委员范铭超,结合自身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第9届哈尔滨亚冬会等重大赛事和职业足球联赛中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体育仲裁在大型赛事中的应用与面临的挑战。他指出,赛事组织的完善程度与纠纷产生概率呈负相关,良好的组织与和谐氛围能够有效减少冲突。法律专业人士在赛事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解决纠纷,更在于预防问题于未然。范铭超副主任还提及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国际赛事组委会法律地位、国有资产使用等复杂问题。此外,他强调体育仲裁与劳动仲裁、商事仲裁边界模糊,需逐步明确,探讨各管辖机构之间的平衡点,以推动体育仲裁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其应有的价值。

    这场讲座通过理论与实务的深度对话,为临时仲裁机制在国内大型赛事中的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同时为跨区域法律协同、体育法治专业化发展注入新动能,有力推动了体育仲裁领域向前迈进。


© 版权所有 上海市法学会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昭化路490号 电话:62525800 邮编:200050 邮箱: fxhbgs@vip.163.com

备案号: 沪ICP备11030393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290号

上海慧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