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5 09:42:18 【 字体: 大 中 小 】
以“2049:我与人工智能”为主题,上海市法学会、中国知网、《东方法学》编辑部面向全球征文,上海市法学会将邀请部分获奖作者到沪参加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有关活动,欢迎投稿(6月30日截稿)。
征稿将按不同年龄组别、不同体裁类型(学术作品、文学作品)分别进行评奖
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法学会”择优刊登大赛征文
中国知网《中国法律知识资源总库-会议论文库》择优刊登优秀学术类文献,并给作者颁发收录证书
本文作者简介
陈晓方
1962年11月生
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详情:“2049:我与人工智能”有奖征文大赛
微信号推送时注释已略。
无知者无畏。笔者对医学一窍不通,因不懂,所以没有框框,特别敢于想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也因不懂,文中观点和专业术语出现胡说八道、自相矛盾在所难免。好就好在是畅想,属于科幻性质。
现在一个人有病,部份是体检时发现,绝大多数还是自己感觉身体不舒服,上医院检查确诊,因此好多疾病也就这样被耽误了。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健康与否是凭自己感觉而判断的。那么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到2049年,人的健康由谁判断发言呢?且看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疾病预防和诊治上是如何大显身手的吧。
再过三十年,医院分布将实行网点化、标准化、规范化、无级别化。即根据人口数量、居住区域、年龄段等情况,在合理位置布局医疗点(暂且这样命名)。除个别专门医院外,不像现在医院有大小之分,等级之别。
医疗点与现在的社区卫生中心最大的区别是集预防和诊治于一身。其次医和药彻底分家,除了手术必需用药外,医疗点与药店网络一体化,医生开出处方,病人到任何医保药店核对身份后立马可取药。
预防系统:对辖区内所有人员的健康状况实施全天候智能化监控。与其说是预防不如说是防控更合适,但习惯用语,还是说预防系统吧!
再过三十年,人体内所有的“交叉路口”“重要通道”“制高点”等均安装无线超微型智能监控系统,对五脏六腑、血管、经络、组织、大脑等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关键时刻能将提前捕捉到的可能影响生命危险的异样的蛛丝马迹及时向医疗点和本人发出警报供判断,以争取时间。
同样这些人工智能平时也给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随时或定期将已经发生的感染、炎症、病变、老化等数据,包括一段时间中人体缺少什么?超量什么?甚至睡眠、营养、疲劳指数和情绪状况等都一一传输到医疗点,由他们综合信息后及时反馈到个人并提出建议。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诊治系统:对疾病诊治实行远程与现场、人工与机器人相结合,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常态化操作系统。因诊治室内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的视频和语音无延迟同步传送,所以远程遥控诊治与专家亲临现场手术或解疑难杂症别无二样。
再过三十年,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出神入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影像学。人体需要影像时,只要走进一间专门的房间即可“一体通”,人体内各组织一览无余,要重点看重点,要整体看整体,与事先“潜伏”在人体内的监控系统内外相呼应。疾病部位、路径、发展趋势清晰可见,且呈全方位立体效果。
不像现在,B超、CT片、肠胃镜、造影等自立门户,项目一个一个地做,患者一室一室地跑。二是大部分人体组织构件和器官都能通过3D打印或更高级的智能技术制造。换组织构件或器官就像装拆积木一样方便简单,血管的清洗保养由专门机器蜘蛛人司职。
再过三十年,鉴于对人体基因的破解、各种病源的掌握和医药科技的突飞猛进,针对性疫苗应运而生,部份遗传性、普遍性、高发性疾病可能将消声灭迹。即使后来人体的免疫系统“中途变卦”产生多余的东西也不可怕,该去掉的及时去掉;该贮存的临时贮存,以备用;该利用的如脂肪,可利用调剂到需要的部位。
需要声明的是,如果认为反正可以治疗,于是整天傻吃傻喝,糟蹋粮食和美味佳肴,那将请人工智能来视情决定是否以故意贪吃罪还是浪费医疗资源罪论处。随着科技的发展,刑法的罪名也需要“与时俱进”。
虽然整形美容不是疾病诊治范围,但如果个人要臭美,想复制一张西施、王昭君、貂婵、杨贵妃的脸型,几分钟即可搞定,“粘贴”后同样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效果。只是人脸识别系统可能会遇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麻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信法律和更高级的智能技术会有保障的。
如果本文畅想成真,人人健康长寿自不必说。即使偶而身体有恙,也能大大地减少患者多次排队和各医院来回奔波之苦。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有点担忧,如果人工智能发展到人体器官随便都可更换,那大家都想换聪明的脑子怎么办?如果个性化聪明还好,如果是标准化、模式化聪明,那与大家一起傻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笔者建议立法:禁止更换脑子,要特别关注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伦理上的冲突。